5月15日上午,2018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上海展覽中心友誼會堂召開,隆重表彰為上海科技事業和現代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華東師范大學共有四個科研團隊獲得獎勵。由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田陽教授團隊牽頭,聯合同濟大學共同完成的《氧化應激過程的分析新方法與分子機制研究》項目榮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由經濟與管理學部包起帆教授團隊牽頭,聯合上海秀派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慧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融合北斗的集裝箱物流跟蹤與監控技術及國際標準制修訂》項目榮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在獎勵大會上,第一完成人田陽教授、包起帆教授作為獲獎代表,走上主席臺接受頒獎。

第一完成人田陽教授、包起帆教授作為獲獎代表接受頒獎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田陽教授團隊牽頭,聯合同濟大學共同完成的《氧化應激過程的分析新方法與分子機制研究》項目榮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經濟與管理學部包起帆教授團隊牽頭,聯合上海秀派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慧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融合北斗的集裝箱物流跟蹤與監控技術及國際標準制修訂》項目榮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華東師大四項成果獲2018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第一完成單位)
此外,華東師大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陳少強教授團隊完成的《高效率晶硅與砷化鎵太陽電池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生命科學學院周曉明教授團隊完成的《大腦聽覺皮層可塑性研究》項目獲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田陽教授團隊
本次評選中獲自然科學獎的項目,廣泛涵蓋了生物、醫學、化學、材料、物理等多個領域的基礎研究,出現了眾多具有國際引領性的科研成果,展示了上海在創新策源力方面的深厚實力。許多自然科學獲獎項目還同時獲得了大量的專利成果,對國民經濟、社會民生和科學基礎設施提供了有力支撐。
對此,獲得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田陽深有感觸,她認為從源頭創新對于做基礎研究以及應用牽引研究的科學家們來說,是必須承擔的重要使命,創造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并進行轉化,能夠為國民經濟和GDP指數的發展提升帶來增長機會。
曾在日本留學多年,田陽選擇回國發展。歸國初期一切從零開始,從無到有的實驗室只有38平方,啟動經費5萬元。很多年的時間里,田陽有70%-80%的實驗無法在自己的實驗室完成,做實驗的腳步遍布上海甚至全國。然而對于化學學科的赤誠熱愛,以及想為國家發展做出自己貢獻的強烈愿望,使她從未對科研條件和環境有過抱怨。田陽認為先把能做的事情做好,珍惜每一個展現能力的機會,機遇和條件自然就會出現。
田陽表示,我國當前在包括信息、物理、化學、材料、生命科學等學科方面的研究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還是要讓科學技術人員能夠沉下心來專注科研,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導向的牽引。“李強書記在講話中談到的對上海科研環境的營造非常重要,”田陽表示,“基礎科學研究需要科學家真正遵從熱愛這份事業的內心,發揮這份強大的內在驅動力,我想憑著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以及刻苦精神,出現更多引領國際的科研成果一定是指日可待的。”
作為學院院長和化學學科帶頭人,田陽對人才隊伍建設尤為重視。她認為,一代科學家有一代的使命,老一輩已經完成了建立中國科研體系的重要使命,包括她在內的這一代科研人員應承上啟下,創造更好的科研環境,培養更多的優秀年輕科學家,為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發展不斷的貢獻力量。

經濟與管理學部包起帆教授團隊
此次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包起帆表示自己“百感交集”。自2011年華東師大組建國際航運物流研究院到現在已有8年的時間,包起帆帶領團隊在這片廣闊而堅實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刻苦鉆研,發明了基于互聯網實現集裝箱全球跟蹤管理的方法和解決方案,領導ISO 18186的制定,實現了我國在物流和物聯網領域制定國際標準上零的突破,并通過切入國際市場和國際標準,讓北斗突破封堵進入國際視野,首次將北斗定位和通信技術及相關發明納入了ISO/TS 18625,打破了國際上定位即為GPS的壟斷。
面向未來,包起帆這樣激勵團隊成員,“得獎的那一刻,也是該把過去成績忘卻的那一刻,眼前的看淡一點,將來的看重一點”。談到科技創新工作,包起帆將之比喻為種樹,要選好種子、精心培育,然后把樹種得枝繁葉茂,直到結出碩大的果實。要有實實在在的、可應用的成果是包起帆作為應用科學領域領軍者的執著追求。“這就要首先把科創選題這顆種子選好,對此我有三大標準,一是工作生產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二是廣大群眾渴望解決的問題,三是研究成果能有看得到、摸得著的效果和作用。”
包起帆表示,上海科創中心的建設在過去5年里取得了階段性重要成果,這對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是激勵和鼓勵。當下嚴峻的國際形勢背后是各國科學技術創新能力的實質性較量。本次上海科技獎勵的諸多獲獎成果就是緊緊圍繞突破國外壟斷、滿足重大國家需求方面的,上海正在邁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程中大步向前發展,科研人員要始終牢記肩膀上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
圖|呂安琪 鐘望陽 文|呂安琪 來源|科技處 制圖|李靜姝 編輯|郭文君 吳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