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下午,第十二屆上海大學生電視節暨“海派紀錄片見證改革、面向未來”高峰論壇在華東師大中山北路校區思群堂舉行。上海大學生電視節是“國家教育部高校文化建設優秀項目”,至今已舉辦十一屆,其組織規模龐大、參與人數眾多、社會覆蓋面廣,已成為國內外知名、大學生自主舉辦的“全國青年影視盛典”。本屆上海大學生電視節旨在鼓勵青年學子更多地關注世界、關注國家、關注社會、關注自己,在實現自我成長的道路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第十二屆上海大學生電視節開幕式暨“海派紀錄片見證改革 面向未來”高峰論壇舉行
華東師大黨委常務副書記王宏舟致開幕詞。近兩年來,為了更好地落實教育部、中宣部有關文件的精神,華東師大與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廣播電視臺共同研究培養善用“十八般兵器”的全媒體、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探索業界與學界的合作教學、科研新模式,搭建高校產學研一體的教育新平臺,充分踐行全新的辦學理念。王宏舟表示,一流大學離不開一流學科、一流人才、一流文化,華東師大把辦好上海大學生電視節等大型文化項目作為學校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契機和舉措,希望以此更好地推動學科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及社會服務能級。

華東師大黨委常務副書記王宏舟致開幕詞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俞振偉在致辭中提到,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十二年來一直與華東師大攜手共辦上海大學生電視節,努力把電視節的各項工作做好。作為上海電視節子項目,上海大學生電視節正是青年學生自主辦節、展示青春風采的實踐機會。俞振偉寄語青年學子,懷揣著影視夢想,勇敢實踐,勇敢創新,奮力開拓,放飛青春夢想。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俞振偉致辭
在現場媒體和觀眾的共同見證下,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俞振偉,華東師大傳播學院院長呂新雨,學生代表呂姝茸與李思昱共同按下大屏幕的啟動按鈕,第十二屆上海大學生電視節正式拉開帷幕。

第十二屆上海大學生電視節啟動

華東師大團委書記劉麒介紹電視節主持人大賽相關情況
華東師大團委書記劉麒介紹了本屆電視節主持人大賽的相關情況,并宣讀了主持人大賽獲獎名單。

華東師大與SMG共建項目揭牌儀式
隨后,華東師大黨委常務副書記王宏舟、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陳雨人、華東師大傳播學院院長呂新雨、華東師大教務處副處長徐世猛共同為“華東師范大學、SMG共建‘海派紀錄片研究基地’”“傳播學院、SMG紀錄片中心共建‘教學實踐基地’”“SMG‘名優新播音主持人’駐校工作站”等共建項目揭牌。
揭牌儀式后,“海派紀錄片見證改革、面向未來”高峰論壇舉行。六位業界專家和導演首先通過Mini-TED演講和現場觀眾分享了心得體會。

真實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SMG記錄片中心負責人李逸作主題演講
真實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SMG記錄片中心負責人李逸分享了以《記錄回歸初心,真實啟發思考》為主題的演講,回顧了SMG紀錄片中心的“前世今生”。他認為,紀錄片發展到當下這個階段,需要回望一下紀錄片的初心到底是什么。紀錄片更多的是用真實的鏡頭記錄當下,只有那些沒有經過商業化包裝的、非常質樸的紀錄片才能夠打動人心。

《上海解放一年間》導演謝申照作《讓歷史“活”起來》的演講
《上海解放一年間》導演謝申照作題為《讓歷史“活”起來》的演講。《上海解放一年間》是一部歷史類紀錄片,是為了上海解放70周年而拍攝制作的,充分體現了中國的發展變革。紀錄片5月27號在東方衛視播出后,又投放在B站,得到了許多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的積極反饋。謝申照介紹,在這部紀錄片中,歷史不再是黑白的、宏大的、停滯的,歷史素材也不再局限于簡單的無聲影像和旁白,而是添加了相應的人聲、車聲、船聲,讓歷史真正鮮活了起來。

《東京審判》導演、制片人陳亦楠作《用國際語言講好中國故事》的演講
《東京審判》導演、制片人陳亦楠以《用國際語言講好中國故事》為題進行演講。《東京審判》第一季作為一部小成本紀錄片,一舉拿下亞洲電視獎最佳系列紀錄片獎。榮譽的背后是導演組成員們面對困境時的不懈努力。陳亦楠提到,《東京審判》在面對“如何在專業領域尋找國際共識?”“如何就歷史事件,進行電視化表達?”“如何向國際觀眾解釋歷史爭議問題?”等設計歷史、法律、國際關系等必須解決的重要專業問題時,導演組確定了以下三個原則:在不同國家歷史記憶里尋求“最大公約數”;熟悉歷史的陌生化表述;平衡各方觀點,客觀展示觀點碰撞。最終,《東京審判》向當代人客觀、冷靜地分析了那一段歷史,讓歷史不被忘卻。

《巡邏現場實錄》導演邵英藜作交流分享
《巡邏現場實錄》導演邵英藜主要介紹了新媒體時代下,紀錄片《巡邏現場實錄》是如何誕生的。該紀錄片的拍攝得到了相關公安部門的大力支持,使得紀錄片能夠全程跟拍城市人民警察的工作實況和公安日常執法的真實生活。制作團隊多數是制作綜藝節目出身,初次接觸紀錄片,為了吸引用戶訪問,團隊在不影響紀錄片真實性和感染力的前提下,使用了二次元的表現手法。紀錄片前期在微博、B站等進行預熱宣傳,二次傳播迅速使得這部警務紀錄片成為了“網紅”。

《人間世》第二季總制片人周全作《在醫院,我們閱讀社會》的演講
《人間世》第二季總制片人周全作了題為《在醫院,我們閱讀社會》的演講。周全指出,醫患關系是近幾年來的熱點話題,在特定的中國語境下,人們對醫院的期望和現實醫療的差距是這類社會問題的源頭所在。《人間世》直面醫院的現實,希望通過最真實的紀錄破除人們對醫院及醫生職業的刻板印象。在激烈的媒體競爭環境下,周全認為敏感選題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新的機遇,傳統媒體應當充分利用大眾的信任,報導社會的灰色地帶,“填補認知空隙,達成社會共識”。

《1/7十周年紀念片:一個電視欄目的家國十年》導演、SMG融媒體中心首席導演吳鈞演講
《1/7十周年紀念片:一個電視欄目的家國十年》導演、SMG融媒體中心首席導演吳鈞帶來題為《對編機+場記本:對抗遺忘》的演講,講述了他剪輯電視欄目《1/7》十周年紀念片背后的故事。2014年,《1/7》創辦十周年之時,吳鈞用六個月的時間遍覽三萬多分鐘素材,摘編兩萬八千九百多個鏡頭,記錄場記十五萬字,剪出時長104分鐘的紀念片《一個電視欄目的家國十年》。吳鈞認為,十周年紀念片的剪輯不止是素材的組合,更是對社會巨變的理解,對國家命運的思考,對這個時代發展的記錄。

交流探討

現場互動
演講結束后,論壇主持人傳播學院羅薇副教授與五位紀錄片導演深入交流,就應該如何認識海派記錄片、海派紀錄片有著怎樣的現實意義、應該怎樣看待歷史類紀錄片的搬演問題、熱門紀錄片是否會走上大熒幕等問題共同討論了海派紀錄片的改革與發展。嘉賓從自己的從業經歷和拍攝經驗出發,參與了相關話題的討論。謝申照認為,歷史類紀錄片的搬演是一種表現手法,能夠適當增加故事的可看性。但無論表達方式如何,紀錄片的內核要是真實的,形式上的最低要求就是“不違和”,不能誤導觀眾。陳亦楠認為,海派紀錄片發展到今天,關注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運這一點始終沒變。一個好的紀錄片影響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家庭, 甚至是一代人。邵英黎對青年學子們提出了期望,“希望同學們能夠胸懷大志,腳踏實地,多注意細節,從每一件小事開始,不斷積累”。周全指出,現在60%的紀錄片觀眾都是更具國家視野的年輕人。因此,具備更開闊的國際視野成為了紀錄片現階段必須要面對的現實,在創作紀錄片的過程中,不僅要講好故事,更要考慮到受眾的需求。吳鈞講述自己最受鼓舞的時刻就是看到辦公桌上堆積如山的磁帶時,雖然要熬夜加班,但心情是喜悅和滿足的。

傳播學院院長呂新雨致辭
論壇結束后,呂新雨在致辭中表示,“我希望上海大學生電視節像大海一樣,能夠匯集起中國年輕人的聲音和才華。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我們結緣上海大學生電視節,不管你們是第幾次來到這個現場,我希望你們今后不要忘了這個現場,這里是上海大學生電視節,這里是第十二屆上海大學生電視節,第十二屆的上海大學生電視節是一個青春的大學生電視節。”

傳播學院快閃演唱《我和我的祖國》
最后,傳播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系主任馬力,電視節主持人同濟大學溫凱藍,以及傳播學院全體“大學生電視節”志愿者同學現場快閃,共同演唱了《我和我的祖國》,表達了對祖國母親的熱愛和對上海大學生電視節的美好祝愿。
文、來源|傳播學院 圖|田波瀾 周國峰 編審|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