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提出落細落小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要求5周年。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市教衛工作黨委、市教委開展了2019年上海市教育系統落細落小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典型案例推選工作。我校的“弘揚節日文化,踐行價值育人——華東師范大學引領高校傳統節日校園傳承”項目入選示范案例。

上海市委副書記尹弘、副市長陳群為獲獎單位頒獎

校黨委常務副書記王宏舟代表華東師大領獎
5月26日,“立德樹人新時代核心價值育新人——2019年上海市教育系統落細落小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活動”在嘉定區文化館秀舞臺舉行。上海市委副書記尹弘、副市長陳群出席活動并為上海教育系統落細落小落實核心價值觀典型案例獲獎單位頒獎。我校黨委常務副書記王宏舟,社會發展學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黃燕應邀出席活動。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博士程鵬、游紅霞分別以屈原、嬋娟的角色出場,現場吟誦《國殤》的段落,并呈現端午節的“點王字”習俗。

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博士程鵬、游紅霞分別以屈原、嬋娟的角色出場

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博士程鵬現場吟誦《國殤》段落

現場呈現端午節的“點王字”習俗
從2009年起,在學校文化建設基金的支持下,社會發展學院師生發揮民俗學的學科優勢,以傳統節日為切入口,圍繞傳統節日文化中的符號、元素、儀式等主題,精心設計實踐體驗活動,挖掘傳統文化的現代智慧,逐步打造以傳統節日為主題的特色鮮明的中華優秀文化教育體系。清明節期間,為孟憲承校長等華東師大已故先賢祭祀掃墓,學習大夏、光華與華東師大的創業發展史,同時還有踏青、吃青團等活動。在端午節與“文化遺產日”期間,社會發展學院組織校園端午游園會,開展插艾草、包粽子等系列民俗活動,并有屈原、白蛇等端午主題的角色扮演,開展“文化遺產日”的主題宣傳。中秋節組織華東師大學生(包括留學生)走進三林老街等社區,參與中秋節的賞月、拜月、走三橋等儀式,并開展校園中秋游園活動,推動傳統民俗文化的復興和傳承。在重陽節,師生團隊走進吳涇社區,開展敬老愛老活動;在校內對離退休教師開展敬老愛老活動。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創新,傳統節日文化校園傳承活動已成效顯著。其一,通過提煉傳統節日的核心要素和文化精髓,開發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賦予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等教育主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切身體驗,全過程全方位體驗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激發其了解傳統文化的動力和熱情,不斷將傳統文化蘊含的精神追求與價值資源內化為自己的行動實踐。其二,華東師大的傳統節日文化活動以社會發展學院為起點,逐步發動兄弟院系的參與,并促進社區與校園的節日文化互動,體現出學校學習社會優秀傳統、社區吸收校園文化精華的雙向交流關系,提升校園文化的社會輻射力。其三,華東師大的節日活動開全國風氣之先,起到了“火種”的作用,是傳統節日文化校園傳承的表率,可總結出供國內高校推廣示范的華東師大模式。例如清明節發起了中國高校清明祭祀學術先賢的倡議活動,聯合華中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山西大學、中山大學、江蘇大學等國內高校的師生共同開展。其四,華東師大通過傳統節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列活動得到了青年報、文匯報、新民晚報、勞動報、東方早報、中新網、東方網、中國民俗學網、鳳凰網、解放牛網等媒體以及易班、微博、微信等校園新媒體的廣泛傳播,讓大學生在校園中能經常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同時也將嘗試聯合滬上高校共同舉辦相關活動,進一步擴大活動的影響力。

我校出席活動人員
傳統節日文化是華彩的生活樂章,華東師大將持續聚焦于文化的實踐、傳承、建構和研究的工作,以傳統節日為線索和平臺,實現相關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有儀式開展、民俗表演、手工技藝習得、文化遺產展覽、民俗理論講座等等,形成一個文化生態場;重視輿論導向,在各大媒體發聲宣傳,實現線上線下的立體傳播與網絡互動;將傳統節日活動融入第二課堂,與民俗學、社會學、社會工作、人口學、人類學等課程教學相結合,將民俗教育、美學教育、思政教育等融為一體,并進行相關的學術研究,讓學生做到既是傳統文化的研究者,還是建構者和實踐者。
附:

圖|喻文溪 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 文、來源|社會發展學院 文化辦 編輯|吳詩 編審|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