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國家自然基金委東印度洋航次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三號”綜合科學考察船執行,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李道季課題組李常軍和王曉輝2位研究生全程參與并執行大洋微塑料的調查采樣任務。

“實驗三號”全體科考人員
“實驗三號”科考船于3月20日在廣州啟航,歷時2個月,期間第一航段結束后經停靠斯里蘭卡,然后繼續第二航段,“實驗三號”于5月21日返航抵達廣州,航程約11750海里,綜合站位103個。根據科研安排,課題組在預定站位采集大氣、水體、沉積物和生物樣品共計500余份,順利完成東印度洋微塑料調查任務,李常軍和王曉輝于23日返回上海。

拖網作業現場
東印度洋海域是全球季風活動最強烈的地區之一,季風顯著的季節和年際變化對南亞和東亞具有重要的影響。李道季教授課題組此次參加東印度洋航次主要是調查研究大洋作為海洋微塑料重要的匯所涉及的一系列科學問題。本航次取得的微塑料數據將基本闡明東印度洋的微塑料賦存特征,豐富全球大洋微塑料數據庫的內容;同時在結合環流、季風等海洋學數據的基礎上,明確東印度洋微塑料來源、輸送和歸趨過程,特別是對與東亞和南亞海域間輸送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圖文、來源|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編輯|吳詩 編審|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