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藝術,如鳥之兩翼——理性代表科學,感性代表藝術。科學征服世界,而藝術感化世界。大家是做只會敲代碼的程序員,還是做引領時代發展,做能欣賞美,創造美的卓越工程師?”拋出這一有趣的問題之后,知名音樂美學家、中央音樂學院原副院長周海宏教授開啟了以《音樂怎么聽?藝術有啥用?——音樂的本質與藝術的功能》為題的講座。10月9日下午,這場講座拉開了信息學部“美育大講堂”系列活動的帷幕。

信息學部“美育大講堂”系列活動首講
當美育與IT相遇、感性與理性碰撞,將會擦出怎樣的火花?華東師大信息學部圍繞國家戰略發展新需求、國際競爭新形勢和立德樹人新要求,協同校內外的多方資源,積極探索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有效路徑,開設“美育大講堂”活動便是其創新育人模式的一次實踐。
“新時代大學生肩負著‘將技術變成藝術’的重任”
風趣幽默的話語、生動詳實的案例、別開生面的互動,周海宏帶領在場師生領略了音樂的美好與藝術的功能。他認為:“感性素質是藝術審美的重要核心,與幸福指數息息相關。”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1世紀是競爭感性智慧的世紀,只有不斷提升個人感性素質,才能使整個社會感性文明得以提升,進而為整個社會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推動力。”最后,他還寄語同學們“新時代的大學生肩負著‘將技術變成藝術’的重要責任,要努力創造無愧于時代的偉大成績。”

音樂美學家、中央音樂學院原副院長周海宏教授開講
“藝術之美是幸福人生、幸福社會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與技術應該有機共存,IT人不能顧此失彼,要勇于打破外界對‘IT男’‘IT女’的刻板印象。”我校副校長兼信息學部主任李志斌在該場講座上,與臺下的200余名大學生分享了自己對藝術與信息技術關系的理解。他指出,“作為一名新工科大學生,應該是鮮活的、靈動的;熱愛專業,也熱愛這個世界的;懂得美,也追求美的。唯有這樣,人工智能和未來世界才能更加美好。”

副校長兼信息學部主任李志斌與學生分享對藝術與信息技術關系的理解
“如何讓世界變得更美是我們的責任”
“我們新工科學生是未來人工智能世界的工程師,如何讓世界變得更美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怎能不懂美?怎能不懂藝術?”信息學部18級研究生皇甫雨婷聽完周海宏教授的講座后感慨。她的學生們也紛紛表示這場美育課“讓人驚喜”“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對新工科大學生來說,美育能夠進一步促進其成為科學、人文與工程的互相協調、互通有無的復合型、綜合型人才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信息學部17級本科生白昕雨表示:“藝術教育恰是我們工科生最最欠缺的,雖為弱點,卻不知如何彌補。通過聆聽講座,我第一次了解到‘感性素質’這個詞,感性素質是由感性能力與對良好感性的需要構成的。我們應當提高感性素質,有能力體驗生活之美。”
讓科學與藝術之美浸潤校園,塑造心靈
整個系列活動將貫穿本學期,繼周海宏教授首講之后,還將邀請上海外灘十八號設計師徐詩卉為學生講“中外經典平面設計欣賞與操作技巧”、華東師大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錢初熹教授講“與大數據時代同行的審美素養”;同時,通過組織學生參觀“時代風采——上海現實題材美術作品展”,開設“海派文化民俗體驗——彩色剪紙工作坊”,開展美育成果展等活動,搭建專業教育與素質養成協同育人的重要平臺,引領新工科學生開拓視野、提升審美、強化人文素養,努力將自身培養成為跨人文與工程學科領域的未來卓越工程師和領導者。
“在工程應用型人才的綜合素養培養中,審美教育不可或缺,它引導人的精神與行為,能夠幫助工科學生樹立起用科技推動國家、社會和諧發展的崇高理想。”本次“美育大講堂”活動的承辦單位負責人、信息學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掛職黨委副書記王莉萍說。


“美育大講堂”系列活動首講現場
作為以身心健美為育人目標的綜合性大學,華東師大不斷賦予這所大學更豐厚的文化積淀,將美育傳統引入人才培養實踐,以美育豐富課程體系和校園生活,開設了《大學美術》等面向全校學生和慕課聽眾的通識教育課程,以及音樂黨課等創新課程;設置校園文化建設專項基金,改造校園文化環境;形成了聯合音樂、美術、設計、體育、藝術教育、傳播等學科的美育價值鏈;組建歌劇中心、健美操運動隊、體育俱樂部、藝術團、各類美育類學生社團;開展數學話劇、音樂會等各類校園美育活動,讓科學與藝術之美浸潤校園,塑造心靈。
文|符哲琦 楊文彧 李恒超 圖|蔣瑋祎 來源|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編輯|王曉榮 編審|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