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無垠的戈壁灘,零星散落的梭梭樹……在剛剛過去的中秋假期,距離上海2000公里外的內蒙古阿拉善荒漠無人區里出現了五名華東師大軟件工程學院智能機器人運動與視覺實驗室師生的身影,此次結伴前來并非放松旅游,而是要測試實驗室最新設計研發的“種樹機器人”。

華東師大師生在阿拉善荒漠無人區測試“種樹機器人”

實驗室帶隊老師張新宇副教授與研究生趙耀、湯景韜、肖建業、孫淳
[朝聞天下]青春告白祖國 勇挑時代重擔 擔當新作為
智能作業,種植效率提高百倍
半人高、自帶螺旋大鉆頭、光伏太陽能驅動,配套無人駕駛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種樹機器人”小型輕量,對荒漠地區脆弱的地表土壤損傷很小。此外,相較于使用笨重的拖拉機牽引,“種樹機器人”成本低、易于生產和組裝,也更易于大規模部署。

“種樹機器人”

除了這些優點,更“硬核”的優勢在于,“采用多種類型機器人構成的‘種樹機器人’集群種植,可以實現無人化、規模化、全天候作業。”實驗室帶隊老師張新宇副教授介紹,“配合標準化的免灌溉育苗種植裝置,利用智能監控平臺,‘種樹機器人’集群可以將種植效率提高100倍以上,成活率提高至95%以上。在植被生長期,還可以通過云端遠程管理、監控、大數據分析,實現植被即時精準定位和定期觀測。”
機器人集群,支持大規模荒漠生態恢復
“種樹機器人”的設計研發來自該實驗室的“支持大規模荒漠生態恢復的機器人集群項目”。四名軟件工程學院的研究生趙耀、湯景韜、肖建業、孫淳在導師張新宇的帶領下,已持續開展項目研究一年多。目前正在研發的機器人包括:挖坑機器人、放苗機器人、澆水機器人,以及監控管護機器人等。

軟件工程學院的研究生趙耀、湯景韜、肖建業、孫淳

項目測試
張新宇表示,“我們希望能夠有非常多的機器人,幫助我們在環境惡劣的荒漠地區種樹。這次趁中秋節假期到內蒙古阿拉善做了挖坑機器人、衛星導航、環境感知方面的測試,效果很滿意,當然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有待后續改良完善。”

深夜在牧民家調試設備

測試結束返程時,張新宇不禁感慨:“在廣袤的阿拉善荒漠無人區,我們的身影跟一棵梭梭沒有太大區別,我們的機器人在阿拉善的一小步,也許是荒漠生態恢復的一大步。”
青春使命,讓綠色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延伸
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尤其是土地荒漠化是人類面臨的最嚴峻的危機之一。我國主導的“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也面臨著嚴峻的荒漠化和生態問題。土地荒漠化,導致很多地區經濟發展落后、貧困人口集聚,甚至時常誘發嚴重的社會和安全問題,已成為制約“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發展與穩定的重要因素。修復“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荒漠化土地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無論困難有多大,必須尋找方法予以解決。

土地荒漠化


機器設備扎根于祖國的大地上進行勞作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青年對祖國最美好的告白。秉持著這樣一份奮斗青春的使命和責任意識,張新宇老師在中科院何積豐院士的指導下,帶領學生們奔赴內蒙古阿拉善之前,特地帶學生們參觀了習近平總書記種樹的地方。

軟件工程學院研究生孫淳接受采訪
“總書記在當地說了一句話令人印象非常深刻,‘森林是我們從祖宗繼承來的,要留傳給子孫后代,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子孫’。”實驗室學生孫淳說,“我第一次看到我們的設備扎根于祖國的大地上進行勞作,并且它成功了,我感到非常興奮!希望我們的機器人在不斷推廣和改良之后,能夠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荒漠化治理中,作出更多貢獻,為祖國增添更多綠色。”
圖、來源|軟件工程學院 文、采訪|戴琪 GIF制作|李靜姝 編輯|彭佳 編審|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