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來,基礎教育蓬勃發展,一代代教育人砥礪前行。身處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在未來的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中,如何應對面臨的重大挑戰和重大問題?如何建構中國特色教育學?如何堅守新中國教師的本分,并將教師的教育情懷、個人成長與國家使命融合起來?

共話基礎教育改革70年:大夏教育高端論壇在校舉辦
9月8日,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大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華東師大出版社,以“生命永恒,教育永恒——于漪·成尚榮·李政濤共話基礎教育改革70年”為主題,共同主辦“大夏教育·高端論壇”。國家督學、江蘇省教科所原所長成尚榮,華東師大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院長李政濤等基礎教育界代表人物,通過3場主旨演講、1場主題訪談,解讀中國基礎教育改革70年的現狀與未來。改革先鋒、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語文特級教師、華東師大榮譽教授、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先進工作者于漪通過錄制的視頻致辭。華東師大校長助理雷啟立教授,華東師大出版社董事長、社長王焰,教育學部書記房建軍,《中小學管理》原主編、明遠教育書院學術委員會秘書長沙培寧,華東師大出版社總編輯阮光頁、北京分社社長李永梅出席本次論壇。來自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大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的師生代表,來自全國各地的校長、教師代表,華東師大出版社作者代表,近300人匯聚華東師大校園,共同探究新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時代命題。

華東師大校長助理雷啟立教授致辭
雷啟立代表學校致歡迎辭。他介紹,華東師大教育學學科已入選教育部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在教師教育、教育研究和教育服務方面具有特殊優勢。華東師大出版社立足學校學科建設和學術資源平臺,深耕教育出版領域,打造“大夏書系”等多個教育圖書品牌,在傳承教育經典、傳播教育常識、推動教育閱讀、促進中國教育良性發展方面,承擔起出版的社會責任和教育責任。此次論壇探討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砥礪前行的現狀,生命與基礎教育實踐,教育者參與時代建設的擔當與行動等議題,將為中國教育的未來發展貢獻建議。
以育人為本,堅守新中國教師的本分
中國基礎教育70年的發展路上,有一群執著的教育人始終在風雨兼程、努力耕耘,他們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銳意創新,勇于實踐,以奉獻精神投身基礎教育事業。

改革先鋒、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語文特級教師、華東師大榮譽教授、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先進工作者于漪通過錄制的視頻發言

論壇現場
于漪雖因病無法到場,仍精心準備了發言內容,點明了新中國教師基礎教育實踐的關鍵之處。她強調,教育質量是教育的生命線。教育質量不是指某一個學科的成績,而是指我們培養的人的質量。教育質量的核心是教育的價值取向,不管教什么學科,必須集中在培養我們的下一代有中國心、中國情,學習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領。她指出,教師教課要帶著理想情懷和責任擔當,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必須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在我們的孩子心中點亮一盞明燈,使學生明白人生道路怎么走,這也是教育質量最為根本的關鍵。
大夏教育高端論壇共話基礎教育改革70年
凝聚社會教育力量,建構基礎教育的中國經驗和中國典范
成尚榮點明了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的脈絡和方向。他指出,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要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學。在他看來,中國特色的教育學,是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為宗旨,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教育學。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一系列教育領域的重要論述,闡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形成了教育改革發展的綱要,也為建構中國特色教育學打下了基礎。其中的教育觀、辦學觀、課程觀、教學觀、學習觀、教師觀等,無不閃耀著學術性標識的光彩。他指出,建構中國特色教育學,要從尋找和梳理學術性標識開始,逐步建立起學術體系,確立學術領域和核心論題。

國家督學、江蘇省教科所原所長成尚榮作主旨演講
李政濤從凝聚“社會教育力”和樹立“中國自覺”的雙重角度,為未來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指明路徑。他認為,“教育”不只是一種實踐活動,更是一種“尺度”“視角”和“眼光”,基于“教育尺度”“教育眼光”,教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教育”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磁場,把各種社會的教育力量吸納和匯聚,成為“社會教育力”和“系統教育力”。如何更好地集聚“社會教育力”,真正把教育變成全社會、全人類的事業,是未來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和重大問題。此外,他指出,我們要有“中國自覺”,自覺基于中國立場、中國視角,創造基礎教育的中國經驗和中國典范,為世界做出中國貢獻。今天的校長,要明確是“在中國”辦學校,做教育,要放在中國文化傳統的脈絡和長河里,來定位和表達當下的辦學實踐;今日的教師,要成為像于漪老師那樣的,有中國文化底蘊、中國文化情懷的教師。

華東師大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院長李政濤作主旨演講
使命、情懷與成長,把教育人生融入時代里

“把人生融入時代里”的主題對談
圍繞“把人生融入時代里”的主題,以70年基礎教育改革為大坐標、大背景,成尚榮、李政濤、王焰三位嘉賓展開對談,從參與基礎教育改革的真實經歷出發,講述“在時代中的我”和“我所感悟的時代”。他們將國家使命、教育情懷和個人成長融合起來,將自己的教育人生投入到時代中,對時代發展做出貢獻。對談由中小學管理原主編、明遠教育書院學術委員會秘書長沙培寧主持。

與會嘉賓向青年教師代表贈書
會上,成尚榮、雷啟立、王焰、房建軍、李政濤共同向青年教師代表贈送于漪、成尚榮、李政濤三位專家新著。
媒體關注:
人民網丨面對基礎教育改革的重大挑戰中,如何建構中國特色教育學?
上觀新聞丨教師節之際,90歲于漪插輸液管閃著淚光,這位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說:仍有壯志豪情
文匯網丨70年前他就享受了免費的“義務教育”,35年前他被周總理的侄子點名去教育廳工作,他說中國要有自己的教育學
文匯網丨中國教育改革不僅要學習芬蘭,中國基礎教育傳統不能丟!專家:是時候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學了!
文匯教育丨中國教育改革不僅要學習芬蘭,專家:是時候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學了!
澎湃新聞丨教育改革不能靠“進口”,別丟了中國教育的“國寶”
青年報丨改革先鋒于漪寄語 以育人為本 堅守新中國教師本分
青春上海丨教師節之際,改革先鋒于漪寄語同行:以育人為本,堅守新中國教師的本分
第一教育丨如何建構中國特色教育學?于漪、成尚榮、李政濤共話基礎教育改革70年
廣州日報丨于漪·成尚榮·李政濤共話基礎教育改革
圖|符哲琦 文、來源|華東師大出版社 編輯|吳詩 編審|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