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國際中國哲學學會(ISCP,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hinese Philosophy)第21屆國際會議在瑞士首都伯爾尼(Bern)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300余位中國哲學研究者齊聚伯爾尼大學,圍繞會議主題“實在,論辯與說明:中國哲學中的形上學探究與認識論考察”(Reality, Argumentation, and Persuasion: Metaphysical Explorations and Epistemological Engagements in Chinese Philosophy)展開熱烈討論。在7月5日舉行的閉幕式上,華東師大哲學系楊國榮教授當選國際中國哲學學會會長。本屆會長伯爾尼大學哲學系理查德·金(Richard King)教授將國際中國哲學學會會旗鄭重移交新任會長楊國榮教授。閉幕式由國際中國哲學學會執行委員會主席劉紀璐教授(美國加州大學富樂敦分校)主持。

楊國榮當選國際中國哲學學會會長并接受會旗
隨后,楊國榮發表致辭。他歡迎世界各地學者在兩年后蒞臨上海,參加在華東師大舉辦的第22屆國際會議,共同推動中國哲學研究。第22屆國際會議主題為“世界哲學視域下的中國哲學”(Chinese Though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ld Philosophy)。楊國榮指出,世界哲學的發展,需要超越任何單一的哲學傳統。中國哲學真正進入世界,以揭示中國哲學所具有的普遍性意義為前提,這既包括彰顯中國哲學在解決哲學問題方面所具有的獨特思想價值,也包括通過建構現代形態的中國哲學以從理論建構的層面展示中國哲學的創造性和理論意義。歷史地看,中西哲學之間的互動存在某種不平衡或不對稱的關系。明清之際,歐洲主流的思想界及其代表性人物對中國思想給予相當的關注,但中國的哲學家除了對西方的科學和器技表現出興趣外,卻沒有給予西方主流的文化和思想以實質性的關注。自19世紀后期以來,開始出現另一種不平衡或不對稱。中國思想家熱忱地了解西方思想,并將其作為普遍的思想資源加以運用,而西方主流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卻不再把中國哲學作為真正的哲學來看待。中西哲學之間的關系需要超越兩度出現的不對稱,真正走向合理的互動。

國際中國哲學學會會長楊國榮教授致辭
國際中國哲學學會成立于1975年,由成中英教授在美國夏威夷大學創辦,旨在團結世界各地對中國哲學感興趣的學者,在世界范圍內推動中國哲學研究。自1978年以來,國際中國哲學學會每隔兩年舉辦一次國際會議,迄今為至已在美、歐、亞洲知名大學舉辦21次,有力推動了國際學界對于中國哲學的重視與研究。
圖|朱承 文|劉梁劍 來源|哲學系 編輯|劉露霞 編審|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