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群校長》是華東師大大夏書院師生自編、自導、自演的原創校史劇,今年6月1日大夏大學建校95周年紀念日當天在閔行校區首演后廣受好評。

我校大夏書院師生自編、自導、自演的原創校史劇《伯群校長》
為進一步增強貴州興義對王伯群校長艱苦創辦大夏大學這段歷史的了解和認識,同時讓大夏學子感受前輩校長的情懷與擔當,7月1日至7月5日,《伯群校長》校史劇劇組一行前往王伯群校長的出生地貴州興義,開啟了原創校史劇《伯群校長》在貴州的文化交流與社會實踐之旅。

《伯群校長》校史劇劇組出發前往貴州興義
克服重重挑戰,精心籌備劇目
《伯群校長》校史劇劇組一行于7月1日凌晨3點到達貴州興義,休息4小時后,便集合前往演出場地進行緊張的排練。
《伯群校長》校史劇劇組排練
“這次展演對我們來說挑戰還是不小的,演出場地的條件、燈光音效的效果等都與我們的預期有一定差距。”在短短1天的時間里,劇組成員在全新的場地有條不紊地布置演出道具、調試燈光音效,并且細致地勘察場地、就地取材完成劇目布景和準備工作。全劇導演、2017級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李嘉琪同學表示,“雖然舟車勞頓,但劇組所有同學都毫無怨言,克服疲憊與場地障礙,甚至在前往興義的火車上就已經開始排練,非常讓人感動。”為保證演出效果,校史劇組全天排練持續近10小時,全力籌備劇目展演。
演繹原創校史,開展文化交流
7月3日下午,《伯群校長》在興義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展演,再現了王伯群在擔任大夏大學校長十余年間為學校發展鞠躬盡瘁、嘔心瀝血的動人故事。來自黔西南州、興義市的文化界人士、商界人士和新聞界代表等共同觀看了劇目彩排與展演活動。




《伯群校長》展演劇照
展演結束后,不少現場觀眾表示深受啟發,尤其是最后一幕的演出令人印象深刻——王伯群校長在長椅上溘然長逝;一身素衣的演員們輕拉素幔,在《送別》的歌聲中為王伯群先生送別,不禁讓人潸然淚下。黔西南州、興義市的文化界代表、新聞界代表還分別與校史劇創作團隊進行了交流,并對《伯群校長》給予了高度評價。
“這是我第一次與劇組成員共同完成的一項展現校史文化的‘事業’,” 2017級廣告學專業解濤同學作為本次暑期社會實踐團的團長兼音效師表示,“將校史劇《伯群校長》稱為‘事業’,是因為我們都愿意為它努力,而且它將歷史上的大夏、當下的華東師范大學、未來的高等教育聯結在了一起。希望它能成為一個新起點。”
在王伯群校長的故鄉上演校史劇《伯群校長》,能夠激發校史歷史與現代文明的融合,挖掘更為豐富的校史文化,以文化人、以史育人,從而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校史,不斷開拓書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途徑。

《伯群校長》校史劇劇組師生合影
探訪伯群故居,傳承大夏精神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王伯群校長、豐富校史文化資源,劇組師生一行還前往了王伯群故居。位于興義景家屯的王伯群故居,只有一間四合院大小,同學們透過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展品,在這方天地中感受到大夏大學與華東師大的交匯延續。

劇組師生一行參觀王伯群故居
“對于王伯群校長的了解以及《伯群校長》的劇情建構,我是通過研讀相關著述、資料完成的,還是停留在比較抽象的層面。”全劇編劇、本次劇中王伯群扮演者、2018級歷史專業錢鴻霖同學在參觀王伯群故居后表示,“通過走訪貴州興義、參觀王伯群故居,實地感受當地的自然環境、歷史發展、社會變遷等等,讓我對王伯群這一人物形象、對如何把握校史劇主題以及如何以當代青年的方式呈現當年的大夏精神有了更加深入、具體的理解。”
除文化交流和故居探訪外,校史劇組師生一行還走進貴州黔西南阿油槽村、下納灰村等村落,實地感受當地獨特的風土人情,帶領同學們在走訪調研王伯群校長投身教育事業的同時,深入了解鄉村建設和扶貧攻堅工作,從而引領和培養當代青年大學生樹立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劇組師生一行調研阿油槽村
原創校史劇《伯群校長》,是華東師大2019年文化建設項目。本次大夏書院師生攜《伯群校長》重返貴州興義進行文化交流,既是對校史文化的發掘與傳承,也是高校思政教育新途徑的嘗試與探索。本次活動得到了學校檔案館、學校校慶籌備辦公室、上海市貴州商會等的大力支持。大夏書院也將繼續秉承王伯群校長提出的“教師苦教、職員苦干、學生苦學”的“三苦精神”和大夏大學“自強不息”與“師生合作”的傳統,努力培養品德高尚、視野開闊,具有厚重人文精神、敢于擔當的棟梁之材。
圖|樂菁雯 文|樂菁雯 杜源愷 來源|大夏書院 編輯|劉露霞 編審|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