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由華東師大、上海人民出版社主辦、華東師大馬克思主義學院承辦的《李君如著作集》座談會在中山北路校區辦公樓小禮堂舉行。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慧琳,中央黨校原副校長、著名理論家李君如,以及上海文史研究館、世紀出版集團、上海市社聯、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國浦東干部學院、上海社科院、解放日報、文匯報、華東師大等機構和高校的專家學者約40余人出席了此次座談會。座談會由華東師大黨委書記童世駿主持。

《李君如著作集》出版座談會舉行

校黨委書記童世駿主持座談會
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長王為松指出,舉辦此次座談會,不僅是為了慶祝新書首發,更主要的是通過著作集的出版,總結在進入新時代后共產黨人應該如何繼承和發揚前人所開創的經典理論。王為松用“思考之深,筆耕之勤,成果之豐”形容李君如的研究成果,他指出,李君如是從上海走出來的當代理論大家,為上海的學術體系建設、學科體系建設、話語體系建設拉升了新的海拔。這套著作集不僅是一個重要理論學者作品的集結出版,更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的集中探究,為國內外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專業人員提供了珍貴的參考資料,同時也啟發我們如何在新時代更好地把學習貫徹21世紀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好、闡釋好、普及好。

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長王為松講話
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圍繞自身多年來的理論工作談及了自身體會。他談到,當下的我們既不在“廟堂”,也不在“江湖”,而是位居廟堂與江湖之間,因此要“上憂其君、下憂其民,憂國憂民、為國為民”,這是我們當前從事理論工作的重要出發點。一切事物都是作為過程而存在的,研究事物的過程其實就是對過程的研究,事物的發展是有階段性的,每一階段都有每一階段的歷史使命和遺留問題,因此在進行歷史評價時要杜絕絕對主義。結合多年工作經歷,李君如概括出了從事理論工作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中流擊水,敢于寫重大理論問題;第二境界,遇到爭論不著急,大風大浪慢慢對待;第三境界,成功后不要沾沾自喜、洋洋自樂、到處炫耀。

中央黨校原副校長、著名理論家李君如講話
隨后,由華東師大黨委常委、副校長梅兵向李君如頒發特聘教授聘書,聘請李君如為華東師大特聘教授。與會領導向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教師與學生代表贈送《李君如著作集》。

校黨委常委、副校長梅兵向李君如頒發特聘教授聘書

與會領導向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教師與學生代表贈送《李君如著作集》
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慧琳在講話中指出,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一是要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更加深刻地認識和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時代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和世界意義。二是要聚焦重大現實問題開展理論研究,要把關注實踐、服務實踐作為職責所在、使命所系,始終開展重大現實問題研究,更好地反映時代命題,解決時代問題。三是要錘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氣神。既要有仰望星空緊跟時代的格局與胸襟,不斷用創新成果把握時代特點、直面時代課題,也要有坐冷板凳的耐力與定力,在參與和服務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方面做出應有的貢獻。四是要在深化合作中推出更多理論精品著作。上海理論界要以中國實踐為基礎,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有針對性地開展系列專題研究,推出更多原版、新版、中國版、上海版的學術研究成果。上海出版界則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改革創新,打造傳世精品。

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慧琳講話
隨后,來自上海市各研究機構和高校的專家學者圍繞著作集展開討論。

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長郝鐵川發言
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長郝鐵川指出,李君如校長最可貴的一點在于,當革命處于低潮的時候,他卻在認真研究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而這一點則正是當前理論工作者所缺少的精神。同時,李君如很好地堅持了理論研究、理論宣傳的政治性和科學性的統一。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副院長劉靖北發言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副院長劉靖北談到,年輕學者要堅持貼近現實進行學術研究,不要為學問而做學問,而是為解決黨和國家面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而做學問。要堅持搞清歷史源流進行學術研究,研究問題必須搞清楚源和流,用歷史事實說話。要堅持運用邏輯力量進行學術研究,要用邏輯將理論講清楚,從而征服人。要堅持結合工作進行學術研究,堅持用學術講政治,用學術研究政治。

上海社科院哲學研究所所長方松華發言
上海社科院哲學研究所所長方松華認為,李君如校長既是學術領導者,又是專業思想者,并且能夠穿越左右、反思左右。在其多年從事理論研究工作的過程中,其專業精神既有傳承也有超越,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更提醒我們在研究的時候,不僅要跟著原著學習,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

《解放日報》黨委副書記周智強發言
《解放日報》黨委副書記周智強結合自身經歷,簡單分享了自身的一些感悟。他認為此套著作集有以下特點:思維縝密但不刻板,思想活躍但不偏激,觀點前沿但不虛浮,文字平實但不枯燥。

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宋進發言
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宋進用三個“業”——專業、敬業、事業來概括《李君如著作集》,他指出,18卷的著作集充滿了問題意識、問題導向、問題邏輯,充分體現了李君如校長的學術人生、政治人生,也體現了李君如校長的學術品格、專業品格。

上海社科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黃凱鋒發言

《學術月刊》總編輯姜佑福發言

上海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季桂保發言

我校中文系教授羅崗發言
隨后,上海社科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黃凱鋒、《學術月刊》總編輯姜佑福以及上海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季桂保各作簡短發言。我校中文系教授羅崗講到,今年是建國70年,70年來中國的發展發生了史詩般的變化,那么在這一過程中如何講好中國歷史、中國故事,李君如校長的著作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參考資料。這套著作對當代中國歷史的發展提出了系統的觀點與見解,并且在某種程度上對當代中國歷史的研究、文學研究都有深遠的意義。
圖|金亞珺 莫經緯 周文強 文、來源|馬克思主義學院 編輯|王曉榮 編審|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