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記憶·空間·治理:城市研究的多維視野”高端論壇在中山北路校區辦公樓小禮堂舉行。我校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院、城市發展研究院、學報哲社版編輯部聯合舉辦了本次高峰論壇。論壇以“記憶·空間·治理”為關鍵詞,以城市人文學、城市社會學、城市經濟學等多學科視野為載體,突出跨學科、綜合性研究的特色,以期共同推進城市研究的前沿對話。

“記憶·空間·治理:城市研究的多維視野”高端論壇在校召開
開幕式由副校長、《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主編汪榮明教授主持,來自中國社科院、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上海社科院、復旦大學等知名學者及學術媒體代表70余人參加了本次論壇。校黨委書記童世駿和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專職副主席解超分別致辭。

校黨委書記童世駿致辭
童世駿在致辭中指出,華東師大所在區域的變化,也是整個國家現代化、城市化的一個側面。學校的人文、地理學、社會學、管理學、法學等學科都與城市研究密切相關,也在城市研究領域取得一些成績,學報依托學校城市研究的優勢做了很多值得關注的工作。他希望能借助論壇這個平臺讓校內外各學科的城市研究隊伍相互交流,共同推進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專職副主席解超致辭
解超表示,在上海這樣的城市,開展城市空間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上海要建設成具有世界影響的卓越全球城市,路還很長;如何發揮排頭兵、領頭羊作用,仍有很多工作需要進一步努力。他希望研討會能在這些問題上進行研究和探討。

副校長、《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主編汪榮明主持開幕式
本次論壇由主旨報告、平行論壇、圓桌會議三部分構成。第一場主旨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柯錦華編審和全國文科學報學會副理事長姚申教授主持。

第一場主旨報告會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柯錦華主持第一場主旨報告會

全國文科學報學會副理事長姚申主持第一場主旨報告會
上海師范大學副校長陳恒教授作了《當代城市史研究的若干階段》報告。城市史的研究范式發生了五次轉向,包括城市史的“傳記轉向”“社會轉向”“文化轉向”“全球轉向”和“城市轉向”。當下城市史越來越涉及多維的角度,即多領域、多學科學者之間的互動。

上海師范大學副校長陳恒教授作《當代城市史研究的若干階段》報告
南京大學哲學系劉懷玉教授作《新時代呼喚著城市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范式》報告。他提出在一個全球化的新時代,馬克思主哲學如何研究城市這一問題。

南京大學哲學系劉懷玉教授作《新時代呼喚著城市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范式》報告
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教授作《都市文學的兩個維度》報告。他指出,都市文學不是傳統的農村--城市文學二元化中的城市文學,而是一種在今天國際化大都市對于人的精神的壓抑下所產生的一種文藝美學,一種文學當中對人的精神狀態的表現。他從兩個維度探討了都市文學發展的可能性。

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教授作《都市文學的兩個維度》報告
我校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張濟順教授作《革命年代的上海摩登》報告。張濟順從史學的角度,以延續性的重構為焦點,考察了延續中的裂變與轉型,凸顯了上海城市發展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對大轉折時代的上海摩登與歷史變遷作了深入闡釋。

我校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張濟順教授作《革命年代的上海摩登》報告
我校哲學系高瑞泉教授對陳思和教授和張濟順教授的報告進行評議。他指出中國現當代文學長期關注的是農村文學,陳思和老師講得深刻,指出了都市中人性的改變與呈現帶來的倫理困境及其出路;張濟順教授作《革命年代的上海摩登》報告很有哲學性,具有歷史感和歷史觀。復旦大學歷史系李宏圖教授對陳恒和劉懷玉兩位教授的報告進行評議。他認為兩篇文章一個是歷史范式,一個是理論范式,但無論是歷史的維度還是理論的維度,其中最核心的問題,就在于我們要回應什么是文明和城市文明,我們真正需要在歷史的維度來思考這些問題。

華東師大哲學系高瑞泉教授進行報告評議

復旦大學歷史系李宏圖教授進行報告評議
下半場的主旨報告由我校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吳瑞君教授和《學術月刊》常務副總編姜佑福研究員主持。

我校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吳瑞君教授主持下半場主旨報告會

《學術月刊》常務副總編姜佑福研究員主持下半場主旨報告會
我校社會發展學院院長文軍教授作《40年來中國社會治理研究概況及其實踐反思》報告。他指出,城市不僅僅是各種現代化要素流動發生的場域,也是社會結構變遷的主體.今后的城市社會結構研究只有具備更開闊的全球視野和更堅實的理論基礎,更加聚焦城市自身的主體性,才能增強對城市社會結構的解釋力。

我校社會發展學院院長文軍教授作《40年來中國社會治理研究概況及其實踐反思》報告
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陳忠教授作《涂層化城市治理的倫理反思》的報告,分析了涂層的表現和成因,指出了涂層的問題與危害,并給出了治理與規范的對策。

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陳忠教授作《涂層化城市治理的倫理反思》報告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陳杰教授作了《城市外來勞動力市場上的農業戶籍歧視研究》的報告。城市治理重要的挑戰是外來人口經濟、社會的融合。他利用國家人口計生委多年的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CMDS)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系統性的量化測算,據此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陳杰教授作《城市外來勞動力市場上的農業戶籍歧視研究》報告
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副院長徐延輝教授作《就業質量、城市社會包容與農民工健康研究》的報告。基于對東南沿海四個城市農民工的調查數據,指出要真正提升農民工健康,在完善勞動力市場,提高就業質量的同時,更要推動城市建設向包容性城市發展。

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副院長徐延輝教授作《就業質量、城市社會包容與農民工健康研究》報告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劉建軍教授作《社會資本的性別化生產與積累——基于社區治理“性別差異圖景”的實證研究》的報告。他指出,社區性別化的生產更多的是與女性的交往優勢、職業優勢、專業優勢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但城市里房權社會的誕生,出現了利益政治,由此出現了利益政治與情感政治的對比。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劉建軍教授作《社會資本的性別化生產與積累——基于社區治理“性別差異圖景”的實證研究》報告
武漢大學中國減貧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向德平教授和《解放日報·上觀新聞》主編王多對上述發言進行了評議。他們認為,幾位教授分別從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理念、制度、經驗等層面,對近四十年中國城市治理和城市發展問題做了多角度的實證研究和分析,非常具有前沿性和啟發性;他們指出,應該更多運用新經驗思考新城市的治理,從城市群和城市帶的前瞻性視角去理解城市,不能用傳統的經驗去審視城市。

武漢大學中國減貧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向德平教授進行報告評議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主編王多進行報告評議
為了展開更深入的對話交流,論壇設立了三場平行論壇,分別是人文學專場、社會學專場和經濟學專場。

人文學專場論壇
人文學專場論壇聚焦于從哲學、文學、歷史等學科角度展開城市研究的對話,本專場論壇分上下兩場展開,分別以都市文學與空間生產、城市治理與歷史記憶為主題。

社會學專場論壇
社會學專場圍繞城市社會治理及城市文化這兩個議題,從不同視角展開深度探討。

經濟學專場論壇
經濟學專場共分兩個專題,分別以城市經濟與住房事業發展、長三角一體化與城市發展為議題。
在三個分論壇的基礎上,還舉辦了“開拓城市研究新境界”圓桌會議,由《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 》常務副主編付長珍教授主持。

“開拓城市研究新境界”圓桌會議舉辦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 》常務副主編付長珍教授主持會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教授從城市經濟學的視角,分析了研究中國城市經濟的若干理論和制度框架。上海交通大學陳杰教授認為城市研究要重視空間,還需要去空間化。我校文軍教授指出各學科可以從自己的專業角度來總結城市社會發展的深層規律,包括世界普遍規律和中國特殊規律,同時需要不同學者和不同學科的對話。我校羅崗教授指出,需要關注“網絡城市”,關注如何處理網絡對人異質與同質的改變等文圖。
柯錦華編審指出城市是個非常重要的話題。這個公共話題,每個學科都可切入,一定要與中國經驗結合起來,需要關注現實。上海社科院《社會科學》主編胡鍵研究員強調城市發展自身需要硬實力,也需要軟實力,城市未來的發展是都市化,就是向著城市群、城市帶而發展。《學術月刊》常務副總編姜佑福、《探索與爭鳴》主編葉祝弟分別從自身經歷出發,認為應當多思考城市精神層面的問題,包括城市文化的研究、人們對城市文明的態度與取向,等等。

“記憶·空間·治理:城市研究的多維視野”高端論壇召開
最后,吳瑞君作了簡要的會議總結。論壇在一天緊湊的安排中結束,留待我們的是更多關于城市記憶、空間、治理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深入探討與反思。
圖|邵興仁 學報哲社版編輯部 文、來源|學報哲社版編輯部 編輯|劉露霞 編審|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