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我校舉辦“網絡時代的文學——未來網絡文學家”頒獎大會暨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孫甘露院長聘任儀式。從中山北路校區的麗娃河畔,到閔行校區的櫻桃河畔,華東師大的文學傳統薪火相傳,作家群再度整裝出發。聘任儀式由中文系副主任、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副院長文貴良教授主持。校黨委常務副書記王宏舟,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閻晶明,分眾傳媒執行董事嵇海榮,中文系系主任、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院長朱國華分別致辭。

“網絡時代的文學——未來網絡文學家”頒獎大會暨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孫甘露院長聘任儀式舉行
王宏舟首先對閻晶明副主席與各位嘉賓的蒞臨表示歡迎,對孫甘露先生及分眾傳媒表示感謝。他談到,去年10月華東師大在分眾傳媒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啟動了中國網絡文學的年度新人大賽。此次盛會有三個關鍵詞:第一個詞是“青年”,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著力發現新人,培養引領當下、面向未來的青年文學家;第二個詞是“網絡”,網絡是當代文學發展和文化建設的重要領域,網絡文化繁榮是從文化大國走向文化強國的重要途徑;第三個詞是“創意”,創意是文化產業的生命,也是教育發展的動力。王宏舟期望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不僅持續為中國文學事業和上海市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提供優秀青年人才,也為增強當代中國青年的文化自信、激發當代中國文化創新貢獻一份力量。

校黨委常務副書記王宏舟致辭

中文系副主任文貴良主持聘任儀式
閻晶明在致辭中談到,華東師大一向都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重鎮,同時還是一個作家輩出的福地。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文學,與時代緊密同行,國家與民族的發展,為我們的文學提供了非常豐富的精神的、思想的和情感的資源。創意寫作應有助于加強當代文學的創造性,促進中國文學的發展,而網絡文學作為新生的、青年的、活躍的力量,終將匯集到中國文學的主流發展之中。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閻晶明致辭
嵇海榮隨后致辭。他畢業于華東師大中文系,有深厚的文學修養,對于母校也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認為,在網絡文學成為中國主流文學一部分的背景下,高校系統的介入已成為非常迫切的需求,“未來分眾傳媒將會一如既往支持未來網絡文學家項目的成長,我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支持下這個項目將會迎來更多的收獲與成果”。

分眾傳媒執行董事嵇海榮致辭
朱國華引用作家王朔對孫甘露先生的著名評價“上帝按著他的手在寫”,風趣地說道:“我們沒有辦法請來上帝,但是我們請來了孫甘露先生”。他表示,孫甘露先生與華東師大中文系一直有緣份,未來的歲月里,在他的領導下,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必將成為當代文壇的重要力量,在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中作出卓越的貢獻。

中文系系主任朱國華致辭
致辭結束后,閻晶明與王宏舟為孫甘露頒發了聘書。孫甘露院長發表就職演講。在演講中,他首先談到,華東師大是個魔法學校,打破了“中文系不培養作家”的說法。他簡要介紹了創意寫作作為學科的發展歷程,旁征博引二十世紀現代文學與現代性思想的諸多觀點,指出創意寫作和研究既具有重大意義,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孫甘露強調,我們應當避免創意寫作學科成為本雅明意義上的“神童們的養老院”。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閻晶明與華東師大黨委常務副書記王宏舟為孫甘露頒發聘書

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院長孫甘露發表就職演講
隨后,華東師大出版社社長王焰作為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合作方致辭。華東師大出版社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出版華師大作家群叢書,參與推動了“華東師大作家群”這個概念被文壇所接受。王焰表示,在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的未來發展中,華東師大出版社作為合作方,必將盡力予以支持。

華東師大出版社社長王焰致辭
院長聘任儀式結束后,駐校作家聘任儀式隨即舉行。文貴良代表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宣布今年的駐校作家人選:著名作家李洱、徐則臣和石一楓。孫甘露向駐校作家代表李洱頒發了聘書。李洱在講話中回憶起80年代在華東師大的時光,那一文學的黃金時期令他感慨萬千。他認為,寫作就是處理詞與物與我的關系。如今,他已經寫作了30多年,但仍然是一個初學寫作者,他十分感激這次回到華東師大校園“回爐重造”。

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院長孫甘露向駐校作家代表李洱頒發聘書

著名作家李洱講話
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副院長羅崗教授主持會議下半場。“未來網絡文學家”評審委員會秘書長黃平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紹了大賽的評審過程。此次的未來網絡文學家大賽于2018年11月20日正式啟動,2019年3月20日截止,截止后初審隨即啟動,5月上旬大賽組委會成立復審小組,并最終確定終審名單。終審環節于5月下旬展開,由孫甘露、朱國華、陳曉明、程永新、施戰軍、格非和李洱七位著名作家與文學評論家組成終審小組,通過無記名投票的方式,最終選出八位年度新人。這八位年度新人將獲得華東師大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提供的重磅支持,包括為期三年的免費培養和專項獎學金支持等。黃平指出,本次大賽秉持“大網絡文學”的概念,不僅限于商業文學網站上的作品,同時也包含微信公眾號、APP、社交媒體等各種類型的寫作。

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副院長羅崗教授主持下半場會議

“未來網絡文學家”評審委員會秘書長黃平教授介紹大賽評審過程
2019年中國網絡文學年度新人頒獎儀式隨后舉行。終審評委朱國華宣讀獲獎名單,根據得票順序分別是:班宇、唐四方、薛雍樂、徐平、栗鹿、魏思孝、哥舒意、吟光。朱國華表示,本次評審既不同于傳統文學大賽的選拔,也不同于網絡文學的選拔,本次大賽最終選出的八位年度新人,在傳統文學領域與網絡上都取得了出色的成績。這也印證了此次活動主題:網絡時代的文學。網絡時代,文學何為?希望大賽能夠觸動對這一問題的思考。

2019年中國網絡文學年度新人頒獎儀式舉行
閻晶明、程永新、吳亮、金宇澄等中國作協與上海作協的嘉賓給“年度新人”頒獎。剛剛憑借《冬泳》斬獲華語文學年度新人獎的班宇隨后發表獲獎感言,他認為,文學更為曖昧與寬容,承載更多信息與情感,在詞語的承諾與抵觸現實行動的裂縫中,產生故事的空間。如今,網絡文學覆蓋范圍越來越寬廣,文學的邊界因此得以移動,而他最初其實就是一名網絡文學作者,很期待未來與大家并肩前行。另一位獲獎者唐四方也說道,他從高一開始接觸網絡文學,在他眼中,網絡文學一路發展變化甚大,越來越注重現實主義方向。作為網絡文學的新人,他感謝各方面的關注和支持。

“年度新人”獲獎者班宇發表獲獎感言

“年度新人”獲獎者唐四方發表獲獎感言
隨后,《收獲》雜志主編程永新作為終審評委代表講話。“這些網絡文學新人其實并沒有那么清晰或強烈的身份意識,他們也不會刻意去區分自己的寫作是網絡寫作還是傳統寫作。”他指出,這次華東師大組織評選的網絡文學大賽,與商業化評獎不同,在作品的選入上更具有包容性。

《收獲》雜志主編程永新講話
頒獎儀式后,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網絡文學研究成果發布。朱國華介紹道,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在2018年10月成立后,和歐陽友權、邵燕君兩位網絡文學研究名家通力合作,合作推出了兩套研究成果:和歐陽友權合作的《中國網絡文學年鑒(2018)》,和邵燕君合作的《中國網絡文學二十年·典文集》《中國網絡文學二十年·好文集》。這批成果既以年鑒的形式呈現2018年度的網絡文學新氣象,同時又以經典匯編的形式,呈現網絡文學二十年來的經典好文。歐陽友權和邵燕君在會議現場詳細介紹了相關成果。

網絡文學研究名家歐陽友權介紹研究成果

網絡文學研究名家邵燕君介紹研究成果
活動最后,從北京遠道而來的家政工范雨素作為壓軸嘉賓登場。孫甘露宣布,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2019年度致敬作家人選為范雨素女士。范雨素1973年出生于湖北襄陽,初中學歷,曾做過鄉村民辦教師、餐廳服務員、家政工。在北漂期間,接觸到一家公益組織,那里每周有免費的文學講座,勾起了她過往的文學夢。2017年4月,她偶然發表在網絡上的《我是范雨素》被迅速傳播,3天達到400萬次的轉發。范雨素后來在網絡上發表的一系列散文,文字質樸平實,冷靜而富有尊嚴地呈現勞動者的平凡生活,在網絡上有巨大影響力。范雨素的獲獎,既拓寬了以往較為狹義的以文學網站主導的面向市場的網絡文學概念,也拓寬了比較專業化的主流文學場,深化了我們對于當下的“文學”與“生活”關系的理解。

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院長孫甘露為范雨素頒獎
在答謝詞里,范雨素說:“我個人的人生經歷就是一次創意的寫作,我們改革開放40年也是創意的寫作。”對于2017年的“網紅”經歷,她覺得就像是南柯一夢,只不過是一次文學的夢。夢醒了,她依舊每天提著清掃家務的工具走在路上,懷抱著平常心,繼續閱讀和寫作。

范雨素致答謝詞
當天下午,兩場論壇同時舉行。分會場一以“網絡時代的文學創作”為主題,由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副院長項靜主持,討論網絡時代文學創作的未來方向;分會場二以“網絡時代的文學教育”為主題,由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副院長黃平主持,討論網絡時代的文學教育尤其是創意寫作教育如何開展。與會嘉賓集思廣益,闡發高論。

分會場一現場

分會場二現場
華東師大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10月30日,分眾傳媒向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贈人民幣1000萬元,用于支持華東師大-“分眾”中國未來網絡文學家項目、獎勵華東師大優秀學子。借助這一良機,華東師大組織成立了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旨在匯集一批國內外著名作家、學者,打造一流的文學創作及文化創意寫作人才培養基地。
研究院下設三個中心:藝術碩士中心、網絡文學中心和駐校作家中心。藝術碩士中心主要承擔“創意與媒體寫作”方向專業碩士的培養;網絡文學中心,主要負責華東師大-“分眾”中國未來網絡文學家項目的開展;駐校作家中心邀請海內外著名作家駐校講學,將以授課、講座、工作坊等各種方式介紹文學經驗、傳遞文學技法。
成立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發起中國未來網絡文學家項目,充分展現出華東師大對新時代文化發展變化的敏銳把握和深刻洞察,認識到大學既要培養創造性的文學人才,也要培養創意性的文化產業人才,在創作實踐中更好地發揮人文精神的引領作用。
圖|田波瀾 唐菁嵐 文、來源|中文系 編輯|夏崢 編審|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