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白風爽,登高遠望。2025年第三季度,華東師范大學人文社科學者貫通文史哲,深耕中西學,探索社科研究新方向,在《中國社會科學》《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權威期刊及報紙發表觀點。歡迎持續關注!
01|湯擁華教授在《中國社會科學》發文談中國風景美學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湯擁華《內外之間:通向一種中國風景美學》一文刊登在《中國社會科學》2025年第6期。
簡介:中國風景美學既非西方風景美學的中國版本,亦非古代山水思想的現代版本,而是與不斷成熟的中國現代風景體驗互為表里的理論話語。中國風景美學始終處于未完成狀態,它一直且將繼續在古今中西的復雜情境中,展開多層次多向度的內外之思,以涵養自身的理論智慧與實踐智慧。在生活的內外之間,中國風景美學需要不斷更新“風景的發現”的內涵,同時尋求能夠聯通古今的言辨邏輯;在文化的內外之間,中國風景美學需要多方積累跨域言說的經驗,不斷完善融會中西的話語策略;在現代的內外之間,中國風景美學需要反復掂量各類風景書寫中山水與風景的關系,以重建中國風景體驗的時間結構和美學作為現代知識話語的歷史意識。

02|黃純艷教授在《中國社會科學》發文談宋代農商觀念下財政與市場的關系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黃純艷《宋代農商觀念下財政與市場的關系》一文刊登在《中國社會科學》2025年第8期。
簡介:在“四民分業”的語境中,理解財政與市場關系及工商業財政政策合法性解說,實質即農商觀念問題。宋代農商觀念并未出現由“農本工商末”向“工商皆本”的變革。宋代基于“王土王民”原理,以“崇本抑末”和“抑兼并”解說工商業財政政策合法性,使工商業財政征收可“合法”增長。宋代官營禁榷發展和財政收支廣泛采取市場化手段,產生了規模空前的財政性市場。與漢武帝以國家完全獨占的方式“權輕重”不同,宋代以“權商賈”的方式,在國家與商人共利分利機制下運行財政性市場。財政性市場有其缺乏有效利益分配機制、成為工商業發展樊籬的局限性,同時與制度和結構發生顯著新變并達到高峰的自發性市場互動并行,形成宋代市場的二元結構。宋代市場結構及其運行邏輯與漢唐、明清相比,既有歷史共性,也有時代環境和政策取向所致的特殊性。

03|金桔芳副教授文章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探討儒勒·凡爾納的小說文學
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金桔芳《儒勒·凡爾納:他像哥倫布一樣,為文學開拓了一片新的疆域》一文被《新華文摘》2025年第12期轉載。文章摘自2025年3月24日上觀新聞。
簡介:當巴爾扎克的現實主義正日益被巴黎文壇奉為圭臬之時,一個在戲劇界闖蕩多年卻屢屢碰壁的南特青年以一部異想天開的旅行小說《氣球上的五星期》橫空出世,不僅一夜之間躋身文壇新星,更成為當時首位領取月薪的職業小說家,徹底擺脫了清貧之態。

04|王銳副教授文章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探討近代中國的“文明等級論”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王銳《"文明等級論"在近代中國》一文被《新華文摘》2025年第15期轉載。文章摘自2025年02期《長江文化研究》。
簡介:近代以來,世界體系與國際政治的變化,深刻影響著中國內部的變遷。說起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話語,不能不提到“文明等級論”。筆者嘗試從思想史的角度,審視“文明等級論”的內涵,分析其在近代中國的流行狀況、對中國知識階層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影響、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對之進行剖析與批判。

05|陳仁鵬研究員文章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探討清代鄉治組織的制度設計與實踐困境
華東師范大學法學院教師、未成年人學校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陳仁鵬《清代鄉治組織的制度設計與實踐困境》一文被《新華文摘》2025年第16期轉載。文章摘自2025年第4期《社會科學》。
簡介:一、問題之緣起結合清代的史實,以權力來源為標準,可創設出“正式組織”“半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三種不同的鄉治組織?!罢浇M織”是指權力完全來源于官方的組織,屬于科層組織在鄉村社會的延伸。它對應實踐中的“佐雜分防組織”,亦稱“僚屬官分駐機構”。清朝與其他王朝國家控制鄉村的方式有所不同,通過同知、縣丞、巡檢等州縣佐雜分轄鄉村并分劃轄區治理。

06|吳越菲副教授文章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探討通往“未來”的社會學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吳越菲《通往“未來”的社會學》一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5年第5期轉載。文章摘自2025年1期《社會學研究》,原題《通往“未來”的社會學:認識延展與核心議題》。
簡介:沒有“歷史”的社會學容易錯失基于中國文明主體的提問,陷入抽象經驗主義;而沒有“未來”的社會學將遮蔽人類社會生活中居于關鍵位置的未來經驗。“未來”與社會學的重新建交已經到了關鍵時刻。盡管社會學一度被認為應該是最能闡明未來可能性的學科,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未來”甚至始終未能夠進入其主流視野。

07|劉陽教授文章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探討后理論史的寫作機理與中國立意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劉陽《探討后理論史的寫作機理與中國立意》一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5年第5期轉載。文章摘自《社會科學》2025年2期。
簡介:后理論研究在2000年以來的國內學術界,一度形成短暫熱潮后又轉入沉寂,原因固然與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時代話題同時出場,頻繁轉移了學術界注意力有關,但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這種由熱趨冷的態勢,根本上與我們對后理論的某種尚不夠充分的學理準備有關。

08|惠春壽副教授文章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探討論公共理性的道德基礎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惠春壽《論公共理性的道德基礎》一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5年第6期轉載。文章摘自《倫理學研究》2025年第1期。
簡介:政治哲學的核心主題之一是為如何進行集體行動提供規范解答。規范解答可能是實質性的——它直接要求人們通過集體行動實現某個事態,也可能是程序性的——它要求人們以某種特定方式進行集體行動。在羅爾斯的政治哲學中,前者的典范是《正義論》中作為公平的正義原則,后者的典范則是他后期哲學中的公共理性理念。

09|顧高翔副研究員文章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探討人工智能時代人口學“計算化”轉型的新方向
華東師范大學人口研究所副研究員顧高翔《人工智能時代人口學“計算化”轉型的新方向》一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5年第8期轉載。文章摘自《求索》2025年第2期。
簡介: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通過模擬人類學習、運算、推理和思考等智能活動模式,創造出擁有智慧能力的人工系統,完成需要人類智慧才能勝任的任務。人口學是關于人的群體的科學,注重人口群體的數量特征,側重于量化研究,從群體層面對人口因素進行數量上的描述或解釋。

10|楊國榮教授在《光明日報》發文,探索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陽明心學轉化運用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哲學系教授楊國榮《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陽明心學轉化運用的新探索》一文刊登在2025年07月26日《光明日報》。
簡介:作為思想系統,心學不僅屬于過去的時代,而且具有現在的意義。按其內容,心學既屬于中國,也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具有世界的意義。具體而言,在思想層面,心學內含多方面的價值觀念。從“良知”到“心即理”,從“萬物一體”到“知行合一”,心學的相關思想既體現了獨特的哲學進路,也展現了其價值取向。心學的以上看法與儒家價值傳統前后相承,同時具有深廣的內涵。

11|祝剛副教授在《光明日報》發文,探討重新認識文科的價值與未來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祝剛《重新認識文科的價值與未來》一文刊登在2025年08月19日《光明日報》。
簡介: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督逃龔妵ㄔO規劃綱要(2024—2035年)》指出,要深化新文科建設,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在信息時代,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正在成為第四科研范式,這對新文科發展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面對國內外一些高校對文科壓縮布局的趨勢,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文科的獨特價值與未來發展道路。

12|齊衛平教授在《光明日報》發文,探討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賡續中華文脈
華東師范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齊衛平《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賡續中華文脈》一文刊登在2025年09月17日《光明日報》。
簡介:齊衛平教授評《賡續文脈——中國共產黨與中華傳統文化》,認為該書通過歷史考察和歷史比較來揭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賡續中華文脈”,提出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闡述中國傳統文化的要素,并依托中國式現代化實踐而推動中華文明賡續發展。

13|孫斌棟教授在《經濟日報》發文,探討如何高水平建設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行政區劃研究中心主任、地理科學學院教授孫斌棟《高水平建設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一文刊登在2025年7月20日《經濟日報》。
簡介:城市群是我國城鎮化的主要空間載體,在引導人口和要素布局、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穩步推進城市群建設,19個城市群承載了全國70%以上的人口、貢獻了8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笆奈濉币巹澓?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推動城市群一體化發展作出統籌部署,目前已取得扎實成效。近日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發展組團式、網絡化的現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來源|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院 編輯|隋華穎 編審|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