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8月19日,210名越南青年跨越山海來到上海,走進華東師范大學的校園,成為首批外國留學生,開啟了華東師大以漢語為紐帶連接中國與世界的征程……
至1985年,經教育部批準,華東師大在中文系下設立對外漢語言文學專業,成為全國首批設立該專業并招收本科生的4所高校之一。這一突破,標志著國際中文教育從“語言培訓”向“獨立學科”的跨越——從此,漢語教學不再是零散的課程,而是擁有規范體系和學術尊嚴的學科領域,為中國語言文化的國際傳播搭建起專業化、系統化的平臺。
迄今,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十萬余名國際學生來到麗娃河畔,在對外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堂上開啟與中國文化的深度對話。
中文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智慧,是中國貢獻給世界的重要公共文化產品,支持服務國際社會開展好中文教育是中國作為母語國的責任。當全球化的浪潮漫過歲月長河,當文明互鑒的星火點亮人間正道,華東師范大學的留學教育事業已走過六十個春秋。
10月18日上午,華東師范大學來華留學暨國際中文教育60周年活動開幕式在普陀校區思群堂舉行。兄弟院校代表、海內外校友,以及校內師生相聚麗娃河畔,共同見證學校來華留學與國際中文教育六十載繼往開來,追求卓越的新愿景、新征程。開幕式由華東師大國際漢語文化學院副院長葉軍主持。

·匯聚合力,跨越山海育英才

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吳健致辭
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吳健代表學校發表致辭。他首先向長期關心支持我校國際化事業發展的各級領導、海內外合作伙伴及各界朋友表示感謝。吳健表示,華東師大格外珍重這份事業的厚度與溫度,未來將繼續推動來華留學與國際中文教育事業上新臺階,為促進中外人文交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二級巡視員席茹致辭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二級巡視員席茹在致辭中高度肯定華東師大在來華留學與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的引領作用。席茹指出,當前,我國正處在建設教育強國的關鍵階段,教育對外開放已進入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的新階段。她殷切期望華東師大能始終秉持開放包容的胸襟,以更高戰略站位推進教育國際化建設,為我國教育強國目標的實現、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注入更為堅實的教育力量。

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副秘書長田露露致辭
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副秘書長田露露代表委員會向華東師大致以熱烈祝賀。她表示,學校長期以來精心打造各類獎學金項目、不斷完善招生培養體系、創新舉辦特色品牌活動,在來華留學教育和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的多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祝愿華東師大未來能繼續做好國際傳播主力軍,培養更多知華友華、精通漢語,能夠擔當文化交流使命的國際人才,持續增強中文教育的特色,凝聚教漢語的志、傳文化的情、促交流的力、通世界的事,朝著引領世界一流國際中文教育的目標大踏步邁進。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葉霖霖致辭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葉霖霖在致辭中指出,作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華東師大六十年來在來華留學與國際中文教育領域潛心耕耘、碩果累累,有力助推了上海教育事業的國際化進程。葉霖霖對華東師大未來發展寄予深切期望,強調學校要繼續緊密對標國家教育現代化戰略,立足上海城市發展定位,提升來華留學教育質量,推動國際中文教育創新融合發展。

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郁云峰致辭
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郁云峰通過視頻形式出席開幕式并致辭。郁云峰指出,國際中文教育與來華留學如同并蒂之花,相伴相生、相融相促,彼此成就、共同成長。面向未來,郁云峰代表語合中心表示將與華東師大繼續攜手同行,深入推進國際中文教育體系化、本土化發展,加強“中文 + 職業教育”“中文 + 專業教育” 融合發展,不斷完善中國語言文化國際傳播矩陣,為構建深入持久的中國語言文化全球影響力貢獻新的更大力量。

澳門城市大學校長劉駿致辭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澳門城市大學校長劉駿作為兄弟院校代表致辭。劉駿指出,教育交流是促進國際理解、深化區域合作的重要紐帶。華東師大與澳城大一直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系。展望未來,他滿懷期待地表示,澳城大愿與華東師大繼續攜手,在國際中文教育的創新和發展中深化合作,共同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教育協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探索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新路徑。

1993屆本科對外漢語專業校友,分眾傳媒聯合創始人、執行董事兼首席營銷官嵇海榮致辭
1993屆本科對外漢語專業校友,分眾傳媒聯合創始人、執行董事兼首席營銷官嵇海榮發言。嵇海榮分享了校園時光里的珍貴記憶,老師“生命的標尺決不是世俗的成功,人生的價值在于追求和創造”的教誨,更激勵他持續創造社會價值。盡管已離開國際中文教育行業,嵇海榮仍表示,會始終以母校及母校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為榮,永遠做母校與學弟學妹的后盾,為學校事業新發展貢獻力量。
·守正創新,奮發新征程啟航
華東師大國際教育中心主任黃美旭作了《來華留學暨國際中文教育六十年工作報告》。黃美旭指出華東師大來華留學生規模持續擴大,從最初的幾百人到現在一學年的五千多人,從單一的國家到如今涵蓋一百三十多個國家,六十年來已培養了十萬多名國際校友,遍布世界各地。在國際中文教育領域,華東師大建設有從本科到碩士、博士,從專業學位到學術學位,面向中外學生的完整學歷教育培養鏈。

華東師大國際教育中心主任黃美旭作《來華留學暨國際中文教育六十年工作報告》
為進一步推動來華留學與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華東師大將繼續堅守教育對外開放的初心,完善合作網絡;結合智能技術,提升培養質量;深化內部改革,強化保障支撐;立足中國定位,發揮國際作用,為更多國際學子打造精彩的“留學師大”故事。

·科技賦能,數智驅動中文革新
人工智能的飛速演進,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全球教育的形態與內核。這一變革浪潮下,國際中文教育也迎來轉型關鍵期——培養重心需從單一的語言技能傳授,向更深層次的“能力建構”與綜合“素養培育”跨越,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開幕式上,兩項承載著“教育+科技”融合使命的重要舉措同步落地:華東師范大學與亞洲仿真聯盟共建的“國際組織實習生生源基地”正式揭牌,與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簽署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同步啟動,為國際中文教育的創新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國際組織實習生生源基地”揭牌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與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作為2024年正式成立的國際性科技組織,亞洲仿真聯盟現已擁有包括中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瑞典等國家的近40家會員單位。此次基地揭牌,將進一步打通仿真技術領域“產學研用”協同鏈路,促進仿真技術產學研協同與高校人才培養深度合作。
與科大訊飛達成的戰略合作則聚焦“中文數字學習智能體”研發、“中文+專業”產品拓展及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研究三大方向。雙方將充分發揮高校在國際中文教育理論、教學資源積淀上的優勢,與企業在 AI 技術研發、數字化產品落地方面的專長,共同打造自適應智慧中文教育平臺,推動中文教育向場景化、智能化轉型,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更優質的語言教育支持。
·倡議聚力,追求卓越向未來
活動現場,一位特殊的國際校友專程遠道而來——他便是1965年首批華東師大留學生代表、如今已年近八旬的越南籍留學生代表黃茶。
黃茶深情回望了在華東師大的求學時光:“1965年的我剛滿18歲,從越南中部的一個農村來到中國留學,那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青春時刻。從中越邊境的憑祥火車站登上直達上海的國際列車后,華東師范大學的老師們像家人一樣歡迎我們。”言談間滿是真摯:“華東師大就是我們在異國他鄉的第二個家。”

1965年首批華東師大留學生代表、越南籍留學生黃茶
畢業后,黃茶進入越南河內大學中文系任教,并擔任中文系翻譯室主任,他不僅是杰出的教育者,更是中越教育合作的播種者,培養的幾代越南學生中有不少曾到華東師大留學深造,成為了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中堅力量,使中越兩國的情誼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中越中文教育合作倡議書》發布
今年恰逢中越建交75周年。華東師大發布《中越中文教育合作倡議書》,為中越語言教育合作按下“升級鍵”。《中越中文教育合作倡議書》提出共建中文專業、共筑“中文+”人才培養體系、共享智慧教學平臺、共辦學術交流四大方向,致力于構建“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資源共享”三位一體合作機制,為中越人文交流與命運共同體建設注入持久動力。
“我的華師大,你是我青春年華的一切,歲月會老,初心不褪......”在質樸的歌聲中,中外師生共同演繹了由黃茶親自作詞譜曲的《我的華師大》,悠揚旋律里滿含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誼。


中外師生共同演繹歌曲《我的華師大》
開幕式后,“來華留學暨國際中文教育60周年成果展”精彩揭幕,此次成果展通過展示豐富的史料與圖片,全面回顧了從1965年至今,華東師大來華留學與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發展歷程中的一個個里程碑事件,重溫華東師范大學來華留學與國際中文教育60年的光輝歲月。

展覽時間:2025年10月18日-2026年4月18日
地點:華東師范大學普陀校區格致樓(物理樓)一樓東側
誠邀全校師生蒞臨參觀
當天下午,“教育強國背景下的來華留學發展院長論壇”“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院長論壇”“國際中文教育未來人才培養校友論壇”“來華留學生校友論壇”四場分論壇在校內舉行。來自30多所高校的代表圍繞“融合與創新:國際中文教育的新機遇”;提升治理能力,做強“留學中國”品牌;人才培養與職業發展等議題開展深入討論,共同擘畫國際中文教育新藍圖。

六十載薪火賡續,一甲子春華秋實。
當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時代主旋律,深化教育國際合作、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既是順應全球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承載著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使命。站在新起點,華東師范大學將始終以開放包容的胸懷擁抱世界,在來華留學與國際中文教育的道路上持續創新,為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持續貢獻獨具特色的師大方案與強勁有力的師大力量。
來源|國際教育中心國際漢語文化學院 文|徐心成 編輯|徐心成、范祎 編審|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