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21日,第四屆大河三角洲國際會議在上海召開。這場匯聚了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六大洲31個國家、70余個機構180余位代表的國際盛會,以大河三角洲系統演變與治理為核心,搭建起跨地域、跨領域、跨學科的交流合作平臺。開幕式由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全國重點實驗室教授、聯合國“海洋十年”大河三角洲計劃負責人何青主持。

第四屆大河三角洲會議在上海召開
華東師范大學校長助理呂長虹教授代表學校致歡迎辭。他指出,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作為因江而興、向海圖強的國際大都會,正以陸海統籌、人地海和諧的實踐,探索可持續發展新路徑。華東師范大學秉持“卓越育人、卓越學術、卓越服務”融通發展理念,不僅在文理基礎學科與特色學科領域優勢突出,更與全球300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合作,持續推動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也為會議的舉辦奠定了堅實的學術與合作基礎。

華東師范大學校長助理呂長虹教授致歡迎辭
尼日利亞巴耶爾薩州州長Douye Diri率代表團出席并致辭。他介紹了尼日爾河三角洲面臨的洪水、污染、侵蝕等問題,以及當地通過恢復紅樹林等措施所做的努力,提出了對大河三角洲會議的三個期待,包括成立全球三角洲聯盟,建立三角洲研究網絡,并探索成立聯合國三角洲保護公約的路徑。作為政府部門的重要代表,他的到來為全球大河三角洲治理經驗交流注入了更多元的視角。

尼日利亞巴耶爾薩州州長Douye Diri致辭

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全國重點實驗室何青教授主持開幕式
本次會議匯聚了10個大會報告、1場圓桌論壇、47個口頭報告以及22個墻報展示。會議聚焦全球變化背景下大河三角洲的共同挑戰——長江、湄公河、伊洛瓦底江、萊茵河、多瑙河、尼羅河、密西西比河、亞馬遜河等世界重要大河三角洲盡管在自然特征與社會經濟發展背景上存在差異,但均面臨鹽水入侵、灘涂蝕退、風暴潮災害加劇、生態系統退化等難題。與會代表取得的共識是,應對這些挑戰,需要突破學科界限與地域壁壘,深化國際科研協作,提升對大河三角洲系統演變與治理路徑的認知。

大會報告
作為一場兼具科學價值與現實意義的盛會,第四屆大河三角洲國際會議不僅是全球專家學者分享研究成果、交流治理經驗的平臺,更是凝聚責任與共識的紐帶——它串聯起科學與政策的對話,銜接了地方行動與全球愿景,搭建了當下挑戰與未來出路之間的橋梁。

圓桌論壇討論
值得關注的是,會議依托的“大河三角洲計劃”自2021年獲聯合國“海洋十年”認定以來,成果豐碩:旗下已獲批6個“海洋十年”項目,部分項目仍在評審中;2024年出版《世界三角洲可持續發展報告》;推動科研人員互訪超300人次、學生海外交流180余人次,培養留學生18名,為全球大河三角洲研究與合作搭建了堅實橋梁。

為進一步提升相關各方對三角洲所面臨多重挑戰的重視,與會專家提出了“三角洲可持續未來的上海倡議”,中英文版將于近期同時發布。華東師范大學將以此次會議為契機,持續推動大河三角洲區域的陸海統籌與可持續發展,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智慧與力量,也期待通過國際合作,讓更多“中國方案”為全球大河三角洲治理提供借鑒。
來源|河口海岸全國重點實驗室 編輯|隋華穎 編審|郭文君